青海菜籽油精炼工艺优化

王兴瑞1,陈昀昀1,韩玉泽1,王进英1,2*

(1.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

摘 要:分别以活性炭/活性白土和氢氧化钠作为脱色剂和脱酸剂,研究菜籽毛油的脱色和脱酸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脱色工艺条件为:温度90℃,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此时菜籽油吸光度(0.192)较低,脱色率达到70%。最优脱酸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40 min,碱液浓度20%。脱酸后的菜籽油酸价(0.415 8 mg/g)较低,脱酸率达到78%。脱色和脱酸试验结果表明此精炼工艺可以较好地改善菜籽油的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菜籽油;脱色;脱酸;工艺优化

菜籽油是国内外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富含油酸、维生素E等活性成分,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甾醇、生育酚、色素、磷脂、游离脂肪酸等多种微量组分[1-2],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食用油营养成分的需求。但从菜籽中提取的毛油一般都含有较多色素、胶质及游离脂肪酸[3],这些物质能影响油脂的外观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对菜籽毛油进行精炼。油脂的精炼有脱色、脱酸等工艺,精炼后的油脂色泽透明度高且更易于保存[4-5]

脱色是指利用强吸附功能的物质对油脂中的天然色素进行吸附,用于提高油的感官效果。脱酸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油脂中的脂肪酸含量,因为油脂中含有过高浓度的脂肪酸时,会促使油脂的氧化酸败进程,所以必须除去[6-7]

众多研究者对毛油的精炼工艺展开了研究,赵娟等[8]研究了菜籽油的精炼工艺、李思睿等[9]对黑莓籽油的精炼工艺展开了研究,李婉莹等[10]对松籽油的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黄晓冠等[6]对毛油的精炼过程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油脂精炼可改善油的品质。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青海省菜籽油这一油脂资源,有必要对此油料的精炼工艺进行研究,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青海菜籽油的经济价值和效益,也为菜籽油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菜籽毛油:青海省湟中县;活性炭、活性白土、氢氧化钠:天津市河东区红岩试剂厂;酚酞: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乙醇(95%):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1.1.2 仪器与设备

恒温振荡器(THZ-82)、数显恒温水浴锅(HH-6):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可见光分光光度计(721)、电子天平(FA2004B):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电子万用炉(DL-1):浙江省上虞市通州实验仪器厂。

1.2 试验方法

1.2.1 脱色单因素试验设计

1.2.1.1 脱色温度

参照胡新娟等[11]的研究,并做出一定改进。取菜籽毛油100.0 g,预热到不同温度条件后分批次加入3%活性白土和2%活性炭,充分搅拌,过滤,用分光光度计在665 nm处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吸光度。设定的脱色温度分别为 70、80、90、100、110 ℃。

1.2.1.2 脱色时间

参照李婉莹等[10]的研究,并做出一定改进。取菜籽毛油100.0 g,预热至80℃条件,分批次加入3%活性白土和2%活性炭,逐渐升温,并在90℃温度条件下保温,进行不同时间的搅拌再对其进行过滤。待其冷却至室温(25℃),对不同脱色时间处理的样品在665 nm处测定其吸光度。采用的脱色时间分别为20、25、30、35、40 min。

1.2.1.3 吸附剂质量比

设定活性炭与活性白土的质量比分别为2∶1、2∶2、2 ∶3、2 ∶4、3 ∶4,对不同处理组的样品于 665 nm 处测定其吸光度。

1.2.2 脱色正交试验设计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选出的各因素优化条件分别为:温度100℃、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条件下,建立三水平三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选用脱色率为考察的指标,根据L9(33)的因素水平表,对9组不同试验组样品的脱色率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极差分析。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脱色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decolorization orthogonal test

水平 A脱色温度/℃ B脱色时间/min C吸附剂质量比1 90 20 2∶1 2 100 25 2∶2 3 110 30 2∶3

1.2.3 脱酸单因素试验设计

1.2.3.1 脱酸温度

参照孙协军等[12]的研究,并稍做改进。取菜籽毛油100.0g,加入油重1%的20%碱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搅拌过滤,测定酸价。脱酸温度设为 50、60、70、80、90 ℃。

1.2.3.2 脱酸时间

取菜籽毛油100.0 g,加入油重1%的20%碱液,在60℃水浴条件下保温,搅拌不同时间,过滤,测定酸价。设定脱酸时间分别为 10、20、30、40、50 min。

1.2.3.3 碱液浓度

取菜籽毛油100.0 g,加入油重1%的不同浓度碱液,在60℃水浴条件下保温,搅拌过滤,测定酸价。碱液浓度分别设定为5%、10%、15%、20%、25%。

1.2.4 脱酸正交试验设计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选出的各因素优化条件分别为:温度80℃、时间40 min、20%的碱液浓度。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条件下,建立三水平三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选用脱酸率为考察指标,根据L9(33)的因素水平表,对9组不同试验组样品的脱酸率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极差分析。因素水平见表2。

表2 脱酸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Table 2 Factors and levels of deacidification orthogonal test

试验号 A脱酸温度/℃ B脱酸时间/min C碱液浓度/%1 70 30 15 2 80 40 20 3 90 50 25

1.2.5 吸光度测定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菜籽毛油吸光度进行测定[13],检测波长665 nm。以蒸馏水作空白参比,测定脱色处理前后各样品的吸光值。

1.2.6 酸价测定方法

参照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测定》中的方法测定酸价。酸值(S)按照如下式进行计算。

S/(mg/g)=(V×C×40)/m

式中:S为酸价,mg/g;V为实样测定时消耗的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C为标准滴定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40为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g/mol;m为所测菜籽毛油样品的称样质量,g。

1.2.7 脱色率和脱酸率的测定

参照牛玉芝[14]的方法,对菜籽毛油脱色率和脱酸率进行测定,公式如下。

X/%=[(A0-A1)/A0]×100

式中:X为脱色率,%;A0为菜籽毛油的吸光度;A1为脱色处理后的菜籽毛油的吸光度。

L/%=[(A2-A3)/A2]×100

式中:L为脱酸率,%;A2为菜籽毛油的酸价,mg/g;A3为脱酸处理后的菜籽毛油的酸价,mg/g。

1.2.8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处理试验数据,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和显著性分析,Origin 8.5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色试验

2.1.1 脱色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1.1.1 脱色温度

脱色温度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见图1。

图1 脱色温度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decolorization temperature on absorbance of rapeseed oil

由图1可知,在不同脱色温度下,吸光度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00℃条件下吸光度最低,有较好的脱色效果。超过100℃时,菜籽油的吸光度呈上升趋势,这与赵士强等[15]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可能是因为高温时油脂发生氧化,产生回色现象[15]。也可能是因为高温使油脂黏度变小,进而导致吸附剂夹带的油脂减少[16]。故选择脱色优化温度条件为100℃。

2.1.1.2 脱色时间

脱色时间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见图2。

图2 脱色时间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decolorization time on absorbance of rapeseed oil

从图2可知,在不同脱色时间内,菜籽油吸光度先下降后上升。当脱色处理时间为25 min时,样品脱色效果较好。脱色时间大于25 min时,菜籽油吸光度上升。这可能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脱色时间过长,部分色素将会解析[17],还可能是油脂在温度较高条件下加热的时间越长,油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不能通过吸附除去的色素就会越多[16,18-20]。因此,在考虑较高脱色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吸附剂与油脂发生回色的可能性,故选择脱色时间为25 min。

2.1.1.3 吸附剂质量比

不同吸附剂质量比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见图3。

图3 不同吸附剂质量比对菜籽油吸光度值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mass ratio of adsorbents on absorbance of rapeseed oil

由图3可知,当活性炭与活性白土质量比为2∶2时,呈现良好的脱色效果。当活性白土用量升高到3 g及以上后,样品油的吸光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活性白土可以选择性吸附具有极性基团的某类物质[21],但当活性白土对油脂中某类物质吸附结束后,继续增大其用量,就不再发挥作用,反而会使吸光度增大。同时,活性炭用量大于2 g时,样品油的吸光度也呈上升趋势。活性白土与活性炭的混合脱色处理,可以较好的发挥其互补作用,活性白土难以吸附的重质多环芳烃等物质,活性炭可以发挥作用,对其较好的吸附[22]。根据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性质及其吸附平衡的原理,按照先加活性白土其后添加活性炭的顺序,分批加入吸附剂来提高菜籽油的脱色效果。由此选择脱色剂质量比为活性炭∶活性白土=2∶2。

2.1.2 脱色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脱色正交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脱色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decolorization orthogonal test

试验号 A脱色温度 B脱色时间 C吸附剂质量比 脱色率/%1 1 1 1 67 2 70 3 1 3 3 66 1 2 2 4 65 5 2 2 2 69 2 1 2 6 65 7 3 1 3 66 2 3 1 8 64 9 3 3 2 68 3 2 1 K1 203 198 196 K2 199 203 203 K3 198 199 201 k1 67.7 66 65.4 k2 66.3 67.9 67.7 k3 66 66.4 67 R 1.7 1.9 2.3

从表3的正交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影响菜籽油脱色的3种因素中,主次顺序为:C>B>A,即吸附剂质量比>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分析试验结果并得出优化方案:A 因素 K1>K2>K3,B 因素 K2>K3>K1,C 因素 K2>K3>K1,由此得出优化方案组合为∶A1B2C2。即脱色温度条件(90℃)、脱色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

2.1.3 脱色工艺条件

正交试验得出菜籽油的优化脱色条件后,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验证其脱色效果。取100.0 g未处理的菜籽油,加入活性炭和活性白土质量比2∶2的吸附剂,在90℃条件下恒温搅拌25 min后,过滤。取脱色后的菜籽油在665 nm处测定吸光值,平行测定3次,并做一组空白对照,试验结果详见表4。

表4 脱色验证试验结果
Table 4 Results of decolorization verification test

注:—表示未检出。

试验号 吸光度 脱色率/%1 0.192 70 2 0.198 69 3 0.192 70对照 0.640 —

由表4验证试验结果可表明,3组样品吸光值都很低,差异性微小,脱色率可达近70%,可达到正交试验中的优化值。另外,与未经过脱色处理的菜籽油吸光度值相比,脱色效果十分显著。

2.2 脱酸试验

2.2.1 脱酸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1 脱酸温度

脱酸温度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见图4。

图4 脱酸温度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deacidification temperature on acid value of rapeseed oil

由图4可知,伴随着脱酸温度的升高,菜籽油的酸价先降低后升高,在80℃时酸价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溶液的分子热运动加快,使吸附上的NaOH有一部分回到了菜籽油中,导致最终皂角上的碱量减少。所以在脱酸时,出现油脂的酸价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另外Wei等[23]发现随着脱酸温度的升高,菜籽脱酸油中的α-生育酚、VD3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呈降低趋势。因此,为了保留精炼菜籽油中的活性物质,确定脱酸温度的优化条件为80℃。

2.2.1.2 脱酸时间

脱酸时间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见图5。

图5 脱酸时间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deacidification time on acid value of rapeseed oil

由图5可知,伴随着脱酸时间延长,油脂酸价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向,脱酸时间达到40 min时,酸价最低。其原因可能是脱酸时间太短,菜籽油和皂角难以分离;脱酸时间过久,会引起部分中性油脂发生皂化[24]。所以选择的脱酸时间为40 min。

2.2.1.3 碱液浓度

碱液浓度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见图6。

图6 碱液浓度对菜籽油酸价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alkali concentration on acid value of rapeseed oil

由图6可知,随着碱液浓度不断增大,油脂酸价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当碱液浓度为20%时,油脂酸价最低。这可能是当碱液浓度到达一定数值时,再加大其浓度,会使油脂上方的皂角中碱液浓度进一步增大,在分子热运动的作用下,使其重新回到油脂中,致使油脂酸价出现升高趋势。故选择碱液浓度为20%。

2.2.2 脱酸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脱酸正交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脱酸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5 Results of orthogonal deacidification test

试验号 A脱酸温度 B脱酸时间 C碱液浓度 脱酸率/%1 1 1 1 75 2 78 3 1 3 3 74 1 2 2 4 73 5 2 2 3 77 2 1 2 6 2 3 1 73 7 3 1 3 74 8 72 9 3 3 2 75 3 2 1 K1 227 222 220 K2 223 228 228 K3 221 223 225 k1 75.8 74 73.3 k2 74.3 76 76 k3 73.7 74.3 75 R 2.1 2 2.7

从表5的正交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影响菜籽毛油脱酸因素的主次顺序为:C>A>B,即碱液浓度>脱酸温度>脱酸时间。分析试验结果并得出优化方案:A因素 K1>K2>K3,B 因素 K2>K3>K1,C 因素 K2>K3>K1,进而得到菜籽毛油脱酸的优化方案组合为A1B2C2。即脱酸温度为70℃、脱酸时间为40 min、碱液浓度为20%。

2.2.3 脱酸工艺条件的验证试验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菜籽油优化脱酸条件后,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菜籽油脱酸处理的验证试验,验证脱酸效果。取100.0 g压榨后的菜籽毛油,加入油重1%的20%碱液,在70℃条件恒温脱酸40 min,搅拌,过滤。用1.2.6中的方法测定菜籽油的酸价,进行3次平行试验,并做一次空白对照,试验结果详见表6。

表6 脱酸验证试验结果
Table 6 Results of deacidification verification test

注:—表示未检出。

试验号酸价/(mg/g)脱酸率/%1 0.434 7 77 2 0.415 8 78 3 0.415 8 78对照 1.890 0 -

由表6结果得出,在3次验证试验中菜籽油的酸价差异性微小,脱酸率可达近78%,达到了正交试验中的优化值。另外,与未经过脱酸的菜籽油酸价相比,脱酸效果十分显著。

3 结论

本试验对压榨制得的菜籽毛油进行脱色和脱酸工艺优化研究。经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优的脱色工艺条件为:温度90℃,时间25 min,吸附剂质量比2∶2,此时菜籽油脱色率达到70%。最优的脱酸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40 min,碱液浓度为20%,此时脱酸率可达78%。

总体来说,精炼后的菜籽油透明度和酸价有较好的改善,这为青海省菜籽油这一油料资源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涛.不同菜籽油的理化特性比较及其中甾醇和α-生育酚的提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9-10.

[2]谢丹.精炼及储藏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12:1-2.

[3]MUNIR C.Membrane technology in the vegetable oil industry[J].Membrane Technology,2005(2):5-7.

[4]从艳霞,万建春,姜波,等.磷脂酶A1酶法脱胶精炼油稳定性研究[J].中国油脂,2012,37(8):8-11.

[5]朱宁科.游离脂肪酸对大豆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4-6.

[6]黄晓冠,宋仲康.油脂在精炼过程中氧化稳定性的高精度控制方法研究[J].科技通报,2017,33(4):83-87.

[7]陈佳烨.芹菜籽油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6-8.

[8]赵娟,韦藤幼,潘远凤,等.菜籽油干法耦合精炼研究[J].中国油脂,2012,37(2):11-13.

[9]李思睿,王英,朱佳娜,等.黑莓籽油的精炼工艺[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262-263.

[10]李婉莹,刘俊渤,唐珊珊,等.松籽油的精炼工艺[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37(6):731-738,745.

[11]胡新娟,张正茂,邢沁浍,等.小麦胚芽油精炼工艺优化及对其品质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6,41(9):7-12.

[12]孙协军,李秀霞,励建荣,等.盐藻油脱色和酯化脱酸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7,17(2):127-133.

[13]松原繁左右,陈友根.油脂精炼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油脂,1980,5(S4):1-8.

[14]牛玉芝.黄连木油的精炼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2:34-35.

[15]赵士强,朱雪梅,熊华,等.白木通籽油的精炼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科学,2013,34(22):54-58.

[16]王辉,杨晓雯,龚吉军,等.基于冷榨毛茶油制备无色化妆品用油脱色工艺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5,30(7):58-63.

[17]冯云生,佟白.大豆磷脂的脱色及其对磷脂含量的影响[J].中国油脂,2003,28(6):47-48.

[18]吴丛梅,赵先花,杨爽,等.响应面法优化文冠果油脱色工艺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30(1):79-83.

[19]权美平.杏仁油脱色及其稳定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7):1683-1686.

[20]牛玉芝,屈凌波,肖咏梅,等.响应面法优化黄连木油脱色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2,37(10):19-22.

[21]于学军,李荣启.劣变棕榈油精制再生技术[J].中国油脂,2005,25(6):86-88.

[22]李小元.米糠油精炼新工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8-9.

[23]WEI J,CHEN L,QIU X,et al.Optimizing refining temperatures to reduce the loss of essential fatty acids and bioactive compounds in tea seed oil[J].Food Bioprod Process,2015,94:136-146.

[24]姚尧,仝宗兴,李诚,等.正交试验优化猪网油实验室碱炼脱酸工艺[J].食品科学,2014,35(24):86-90.

Optimization of Qinghai Rapeseed Oil Refining Process

WANG Xing-rui1,CHEN Yun-yun1,HAN Yu-ze1,WANG Jin-ying1,2*
(1.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Qinghai,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Ecology and Agricultur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Qinghai,China)

Abstract:The decolorization and deacidification of rapeseed oil were studied by using activated carbon/active clay and sodium hydroxide as decolorizer and deacidifier.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and the optimal decolorization process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temperature 90℃,time 25 min,adsorbent mass ratio 2 ∶2.The rapeseed oil absorbance(0.192)was low and decolorization rate up to 70% 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optimal deacidification process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temperature 70 ℃,time 40 min,alkali concentration of 20%.Rapeseed oleic acid value(0.415 8 mg/g)was lower,and the deacidification rate reached 78% after deacidifica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ecolorization and deacid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apeseed oil and had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rapeseed oil;decolorizing;deacidification;process optimization

DOI:10.12161/j.issn.1005-6521.2021.04.018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ZJ-970Q);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19-ZZ-06)作者简介:王兴瑞(1998—),男(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脂加工与利用。

*通信作者:王进英(1989—),女(汉),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油脂加工与利用。

引文格式:

王兴瑞,陈昀昀,韩玉泽,等.青海菜籽油精炼工艺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4):107-111,155.

WANG Xingrui,CHEN Yunyun,HAN Yuze,et al.Optimization of Qinghai Rapeseed Oil Refining Process[J].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21,42(4):107-111,155.

加工编辑:冯娜

收稿日期:2020-03-30